美国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0日,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Truth Social上再次威胁:从11月1日起,对中国产品征收100%关税;并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

此举被外界解读为对中国此前发布稀土出口管制决定的报复,直接导致中美经贸摩擦再度升级,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增添新的不确定性。

据悉,在美方释放上述政策信号数小时前,特朗普已率先抛出提高对华商品关税的威胁,其理由是宣称中国“将从11月1日起对几乎所有自身生产及部分非中国制造产品实施大规模出口管制”。
但事实是,中国实施相关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完全基于自身发展需求与资源合理利用考量,属于正当且必要的举措,符合国际通行规则。
从政策逻辑与实际影响来看,特朗普此次提出的激进关税政策存在多重矛盾。业内分析指出,当前对华关税水平已处于50%-70%区间,继续提升至100%已无实际经济意义——过高税负要么直接转嫁给美国消费者与本土企业,进一步推高国内通胀压力;要么迫使供应链向第三国迂回,大幅增加企业贸易成本。
而关键软件出口管制的实施,不仅会切断全球科技产业的正常技术流动,更将反噬美国软件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损害其自身产业利益。
历史经验表明,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恐吓+技术封锁”的贸易战套路施压中国,实则是单边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表现,既违背国际贸易规则,也难以对中国形成有效制约。消息发布后,美国股市随即出现剧烈震荡,这正是市场对该政策投下不信任票的直接反应,凸显出市场对贸易摩擦升级的担忧。
目前,距离11月1日拟实施日期仍有一段时间,特朗普的表态能否正式落地、具体政策细节如何设定,均存在不确定性。
但无论局势如何发展,此次事件再次证明:贸易保护主义是短视之举,只会加剧全球经济分裂;唯有坚持多边合作与公平贸易,才是推动全球经济共赢发展的正确路径。若美方执意推进相关政策,最终或将自食恶果,陷入“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尴尬境地。